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后,流经都江堰、成都、眉山、乐山、宜宾等地,是我省最重要的流域之一。近年来,我省围绕岷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进行了大量探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较多问题,如传统模式无法解决新问题,上位规划普遍缺失,投融资模式单一等。
蓝网建设是成都市创新性探索的,是以河湖水系为基础、岸线绿地为关键、滨水空间为核心,统筹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水岸城一体化打造,彰显文化底蕴、营造生活场景、引领城市发展的新型治理模式。在岷江流域推进蓝网建设,也是实现“两山”转化的创新性探索。
为此,省政协委员杨志萍建议:
01完善顶层设计,创新流域治理新模式一是创新治理新模式。以流域为抓手,依托河湖水系脉络和岸线,谋划滨水空间,提升水资源要素品质和水生态价值品位,营造“青山绿道蓝网”城市氛围,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质转换。二是出台指导文件。成立省级相关部门专项小组或委员会,联合知名院校,研究政策文件及文献资料,研究蓝网建设规划及管理等全流程,明确目标任务,形成指导文件。三是注重制度先行。搭建蓝网建设顶层体系框架,从政府层面形成约束和保障,确保蓝网建设推进快速有序,让企业投资者及当地群众放心。在后期管护上,结合河长制,将蓝网建设项目管护纳入河长工作职责,确保垮流域项目效益的长效发挥。02注重多维发力,统筹岷江流域全域发展
。一是加强总体规划。以“一盘棋”的思路加快推进总体规划,共建、共治、共享优化蓝网空间,建设文化休闲漫道、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等,促进水、产、域共治。二是协调各方资源。要全方位思谋,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开展蓝网综合建设。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体制改革要发展,向存量要发展空间,建立一体化实施机制等。三是加快互通互融。开启线面结合、水陆联动新型机制,从传统的流域保护转化为从流域-河道双尺度着手,在纵向、横向、垂直和时间四个维度发力,加快治理与发展实现同频。四是分类分阶段建设。联通城乡、联动周边,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利用好人力和自然力,分步实施蓝网建设规划,加快公园城市、片区综合开发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03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驱动产业发展
一是投资一体化,带动一体化综合融资模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创新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按照“一地一策”资金平衡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深度开展政银企合作,有效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二是政策驱动,效益引导的融资模式。对区域资产进行打包,租赁或出售,支持企业和投资者在该区域进行规划范围内的营利性活动,同时打包进行公益性项目建设,以效益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解放政府资金。三是产业创新驱动,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整合金融机构、高端智库、产业实体、运营企业等,由四川省有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长江上游产业联盟”,致力打造产业互补、资本联动的专业化、系统化服务平台,通过匹配优质资源,嫁接优质社会资本,聚合产业开发动能,反哺长江上游综合治理和公益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