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作为农业资源的大省,高质量发展的大头重头在农村,具有建设幸福美好四川的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和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需要普及大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更需要各类人才的持续培养和输入。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更是高校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节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我省高校总体做得很好,但依然有部分高校对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认识不清,对自身责任认识不够,对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认识不准。
为此,省政协委员高善峰建议:
01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大局意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属性决定的。地方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注重发展规划,把服务乡村振兴纳入高校“十四五”规划,引导师生关注乡村振兴,激发教师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激励学生到基层乡村就业;设置相关机构,可成立服务乡村建设与发展振兴的领导小组,配备精干工作人员,加强地方高校对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优先配置资源,高校应根据现实需要,优先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项目中去。02做好思政引领,营造良好氛围
利用大学生课堂教育深入诠释乡村振兴战略的缘起和意义,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拥护者和支持者。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阵地,进一步巩固青年大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思想基础,激励学生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业,想干事、会干事。同时可组织成立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各类服务,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先进个人及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报道,为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03依托自身优势,加强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高校在培养“三农”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师资优势、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这就要求高校一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为其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条件、创造环境,使其增强振兴乡村、培育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要聚焦“三农”、强化“三农”师资队伍建设,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三农”工作与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挂钩,完善高校科研人员投身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04积极开展调整,提升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是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的全面振兴,因而在人才需求上具有多元性,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上就需要针对包括农业产业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进行调整。现代科技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对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作用,高校亟需立足地方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高校还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推进农业领域“政产学研”的合作,把新技术、新成果、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农村,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