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重要人才储备,正处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期,往往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感情乃至于社会期待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遭受的冲击较其他年龄群体更为剧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治未病”“治微病”予以帮助和引导,进一步完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健全发展心理问题预警机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关注、甄别和引导还不够,导致亚健康群体占比仍然较高,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竣课题。
为此,省人大代表林媛建议:
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方面加大力度和更加细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配备的师生比。同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制定定期专业培训计划,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且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此外还要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等重点教师的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培训,建立定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实操分析培训制度,增强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其具备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并进行初步心理干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