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着数量众多的中小微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近年来发展中遇到一些困境,特别是疫情下,发展更为不易,需要从省层面加大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真正解决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这也是确保全省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经之路,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要保证。然而,当前我省仍存在全省金融业整体还欠发达、金融供给存在结构失衡等问题。
为此,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秘书长杨志萍联合香港飞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四川飞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泽权建议:
一、增加金融供给侧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有效供给。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下沉服务客户群体,提升金融的覆盖面,持续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适当下调对民营企业的利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减少对抵押物的过度依赖,丰富动产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质押。鼓励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在税收、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守信民营企业实行信用贷款,减少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适度让利于民营企业。
二、改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运用涉税数据,探索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开发金融机构能够全方位掌握企业信息的硬件系统。政府相关部门可出台系列政策,采用积分制,按年度对金融机构和主要负责人实行考评,对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金融机构实行奖励,相关企业税收减免等;对消极怠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实行督促改进,加强监管。同时,引导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基金公司、商品交易所等各类金融子行业机构切实增强服务民营经济的意识,努力构建良性的金融供给体系,营造更加利于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资金服务环境,让金融的供给面与民营企业的需求面实现真正有效的结合,形成全省各类金融机构积极主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省内重点产业,向产业上下游相关的民营企业倾斜,扎实做好三农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积极利用科技金融服务全省众多的农村地区群体及三农小微企业等,使普惠金融在解决扶贫、就业、助学等民生金融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切实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提供金融支撑。银行金融机构要打破传统的产品理念,开发创新型信贷产品,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和推广。保险业金融机构要明确自身使命,加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保险服务。证券业机构应加强创新意识,逐步推广直接融资工具,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更大的福利。积极探索利用四川自贸区优势,鼓励金融创新,在自贸区内实行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专区。
四、化解省内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切实为民营企业减负。规范省内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隐形成本,加强对信贷从业人员的管理,规范贷款中介行业的服务,整治贷款中介服务中存在的各种增加民营企业额外成本的市场乱象。加大证券行业中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帮助民营企业更多的利用好资本市场展开直接融资。进一步增加天府股权交易所在服务民营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可按年度组织展开数场民营企业直接股权融资对接会,邀约国内外活跃的股权直投资本方与省内民营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定期开展股权投资对接会,为民营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平台,形成规模和定期机制后促进直接股权融资比例的增加。引导保险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保障力度,开发创新型保险产品,降低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意外风险。(致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