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推进低空飞行活动从数量和质量上同步提高,已成为四川省各地深入落实“低空经济”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活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共识。然而,当前四川省存在着军民协调共管空域范围小、区域低空运行规则和飞行路径不明确,以及协同智能化运行管制方法缺失等三个短板,导致四川省民用低空空域资源管理能力和使用情况明显落后于大湾区城市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一系列低空空域管理办法,才能为四川省“低空经济”战略发展扫平障碍,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引领国内低空活动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
为此,省政协委员江欣国建议:
一是通过四川省已建立的“军地民”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申请更大时空范围的民用低空空域。建议根据四川省军管需求、地理特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短、中、长期四川省低空空域开放规划方案,逐步设定城市和城际区域内飞行限制区域、半开放区域和完全开放区域。在此基础上,明确划分军用和民用空域的具体边界,在非紧急状态下,应扩大城市及城际区域的民用空域范围及管理权限,以便于民用低空载人飞行器和无人机协调进行低空活动,逐步将协同管理空域从现有的1.3%扩大到30%。此外,在已划定的区域内,进一步提高各类低空飞行器的允许飞行高度和时段,增加低空飞行活动的灵活性。
二是完善低空飞行规则并建立低空飞行路径,确保飞行活动井然有序。依托“军地民”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建议在参考传统民航运行方式基础上,尽快制定四川省城市和城际空域低空飞行器低空运行规则。运行规则主要内容应包括基于起降点进出场程序设计和应急处置方法,基于飞行器性能和噪音管控的各类无人机与有人机飞行高度、速度和可用路径标准。建议基于用地和天际线限制,在考虑可用空域、城市低空活动需求、运行安全、环境保护和噪音管理的基础上,规划城市和城际低空飞行路径,完善城市低空网络,进行包括起降点规划、起降点间飞行路线设计、配套设施设计等工作,确保低空飞行活动井然有序。
三是推动智能化低空活动配套管理设施,提高飞行安全与效率。建议充分利用AI、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飞行管理体系和区域低空管理平台,实现基于实时区域低空状态评估;完成飞行申请、路径建议、实时监控和飞行数据分析等综合功能;具备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和事件处置等辅助手段,进一步缩减低空飞行活动申请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以此为基础,开发低空活动安全管控和效率改善模块,以大规模运行数据为基础,集成冲突检测和解决算法,自动调整各飞行器飞行路径以避开潜在的飞行障碍和其他飞行器,确保低空飞行安全。(致川研、致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