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用“红星房”技术降低抗震民房重建成本

来源:中国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    日期:2013-08-07   人气:143

省政协常委、致公党四川省委常委曹晖反映:

4.20芦山地震导致大量的民房倒塌,灾后重建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帮助受灾群众科学合理实现灾后重建,是一个艰巨的课题。即使国家参照5.12灾后重建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助,但农民住房的重建仍以自己出资为主,如果没有经济适用的技术推广作支持,农户很难用相对较低的资金修建出符合抗震要求的住房。芦山地震的发生,以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处于地震断裂带的这一地区,很难确保不再发生地震,如果建筑不能符合抗震要求,后果将不堪设想。

5.12地震后,我们组织国内外专门从事地震工程研究的专业人士对灾区建筑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彭州市通济镇境内,彭县至白水河窄轨铁路线上红星站附近的一片废墟之中,依然挺立着一栋砖房(简称“红星房”)。这座砖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建筑材料为青砖、普通灰浆砌筑、石灰浆勾缝,在特大地震周围民宅全都遭受毁灭性损坏时,这座建筑却安然无恙。我们对“红星房”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其修建原理很好的实现了防震避震,从而成功抵御特大地震。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建的地址选择在地势平坦且地质比较松软的河谷地带,使其在面临地震时没有发生不均匀的地基沉降。

2.结实的圈梁结构一体性好,在地震时没有发生结构性损坏,如断裂等。

3.围绕圈梁外圈的排水沟,在地震时起到了隔震壕沟的作用,所以在地震时房屋在排水沟范围内只产生了犹如隔震效果的整体运动没有发生层间变形,使本来抗震能力很弱的砖砌结构抵御了特大地震。

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对经济适用的抗震避震建筑技术的研究。就灾区农户住房的重建而言,受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要完全按照公共建筑抗震要求进行设计和重建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应加强对经济适用抗震避震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其在农户住房中广泛使用。

2.彭州通济镇“红星房”成功抗震,为我们寻求成本相对低廉的农房建筑提供了样本,应组织相关建筑学专家加强研究,总结提炼关键技术,以指导灾区借鉴推广。此外,日本、台湾等地震多发地区的防震避震技术已比较成熟,应多加学习借鉴,并广泛推广。

3.“红星房”决定抗震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应在重建中特别加以普及和推广。一是地基的选择,务必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基,切不可将住房修建于断裂层和滑坡带上。这方面应请地质专家结合当地实际给出具体的意见。二是要打造一钢筋混凝土圈梁基础,要注意施工质量,圈梁本身要制成一整体构件,也就是说节点的钢筋连接处理要符合国家建筑规范的规定。圈梁和水平地面之间甚至可以铺一层细沙石以增强隔震效果。三是在圈梁基础外围留出允许房屋移动的隔震壕沟。后面两个方面更是人为可控制因素,应在施工过程中给予技术和质量保障。

(本文观点主要来源于旅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会长 杨克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