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立足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构建起“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形成了“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发展格局,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城多园”、“一核四区”模式在全球具有前瞻性,充分借鉴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科学城建设的成功经验,其战略定位、建设目标、时间节点都非常清晰明确、振奋人心。如何在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效率、高质量建设,对此,省政协委员任静建议:
一是需要有更科学、更智慧的空间规划,凸显“一核四区”的独占区位优势和空间核心竞争力。
国外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德国慕尼黑科学城及国内的上海张江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在选址时均为发展不充分的城市待拓展空间,相对低谷的房价有利于新兴人才的聚集,相对合理的土地成本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且均连片集中、互联互通,有统一高效的行政载体,便于高标准规划打造和高效率建设运营。例如深圳的科学城集中于该市的光明区,光明科学城规划范围北起深莞边界,东部和南部以光明区辖区为界,西部以该市龙大高速和东长路为界,规划总面积99 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约31 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约68平方公里。深圳光明区在2018年成立行政区至今,集中全区之力,始终专注于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高校、医院、地铁均是从无到有,目前该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也已产生规模效应。其作为深圳最年轻、地缘最边界的区,在科学城概念的加持下,房子均价也从当初的3万多,涨至如今的7万,还“一号难求”。
二是需要有集中度、显示度的优惠政策,凸显“一城多园”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热度及力度。
国内外成熟科学城的范例中,除了美国硅谷系自由市场形成外,其他均依赖国家(政府)的规划和政策的支持。日本筑波科学城现为日本科研中心,便是由政府主导发展而成的。日本政府直接介入整个筹建过程,筑波科学城建设的决议也系日本内阁谋划研究、决定通过。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也应围绕“一城多园”优势,在联合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上再下功夫。依托西部科学城共同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圳在建设科学城的步伐中,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为契机,出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的“一揽子”优惠、普惠政策一经新闻发布会公开,便产生了积极的市场和社会效应。根据该意见,其对科学城建设的支持力度之大,空前未有。重庆市在建设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做出了“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非常之举、用非常之功”的承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中也有“举旗”“聚势”“赋能”的好提法、好经验,但是力度还远远不够。亟需我们拿出最大决心、最实举措,凸显“一城多园”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热度及力度。
三是需要有更落实、更细致的红利、福利,凸显成都对尊重知识、礼遇人才的温度及厚度。
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当今时代,智造人才“一将难求”。《关于支持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人才行动计划》的出台为国内外有志于到成都的创新创业者打了一剂“强心剂”,但是对比之下,上海、深圳对于新兴人才和科创企业的优惠政策更像是“定心丸”。上海张江新城已成熟运营,深圳对于新进本科及以上人员便直接给予不低于3万的现金补贴。其更是就高端紧缺人才、科学团队、科创企业的住房、教育、医疗,甚至公园、文化、交通等方面都做了细致、落实、负责的特殊保障政策,并挂责问效。另外该市政府牵头成立光明科学城专家咨询委员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将全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光明科学城试点。成都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中如何立足于“眼前的苟且”,将《关于支持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的人才行动计划》等美好设想所描绘的“诗和远方”,转化为“天府之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孵化壮大科创企业的“千里沃野”,还需有更落实、更细致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