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省政协常委吴孟强建议:深化校地合作 推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国际离岸创新

来源:四川致公    日期:2021-02-02   人气:198

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加快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着力“四个面向”,推动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是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主旋律。在新冠疫情引发的逆全球化思潮下,如何开展国际合作,整合科技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合作共赢是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国际人才科技 交流与合作受到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采取“非对称”发展战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好“非对称”发展战略成为我们破解“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难题。为此,省政协常委吴孟强建议:

 

一是秉承国际创新与合作理念,推进国际离岸创新模式。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形势,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秉承以我为主的原则,大力推动国际研发中心与国内创新基地相互协调、相互激励的国际合作科研创新模式,积极吸引跨国企业、头部企业等的国际研发中心落地我省,设立国际离岸创新,积极探索离岸创新新模式。

二是深化校地合作,高水平构建离岸创新平台。

依托高等院校的学科、平台资源,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离岸研发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国际科研资源与人力资源,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建立科技与经济共赢机制来吸纳国际人才,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模式为人才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和更多样的选择机制,同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作用,集聚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加强核心研发创新人才的引入,打通国内国际人才便捷流动的通道。

三是强化校企合作,高质量推进离岸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充分利用政产学研用投模式与实践经验,以市场为导向、中资企业及高校研究院为主体、政府为支撑,建立科学研发基地、产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与产业基金、专家智库一体化构架,形成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生态环境,构建国际化的基础科学研发平台、应用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增强辐射推动效应。

四是围绕我省重大创新和重点产业需求,开展校地合作共建国际离岸创新试点示范。

充分利用国家、省级国际合作基地等平台,围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技术等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按照揭榜挂帅方式,遴选设立20-30个校地合作共建国际离岸创新中心,实施一批基础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突破一批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我省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以此带动我省国际化科研与技术应用,推动产业链在国际化分工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