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适逢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10个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2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25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表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和科研、物资生产两条战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创造锤炼强国建设排头兵,以创新把握前沿竞争主动权,以创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据悉,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大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该奖主要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团队,表彰周期为3年。
冯小明,四川大学教授、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的是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这是一种不论医药、农药,还是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其合成过程中都少不了的新型手性催化剂。而冯小明团队的催化剂成果,则是当前业内不对称手性催化剂中“手性适用范围最广,反应条件最温和,得来最容易的”。
冯小明26岁就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49岁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他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Roskamp-Feng反应”,是首个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国际人名反应专著冠以中国人名的有机化学反应,该研究工作也纠正了国际上通用有机化学教材对该反应获得光学纯产物的片面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