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员杨婕:穿越"隔离"时空的心理救助——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四川致公在行动(八十九)

来源:四川致公    日期:2020-03-10   人气:150

今年春节我参加了一场有温度的抗击疫情的“安心”行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线上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工作。疫情之下,每一颗心,都需要被呵护。

 

一次又一次的替代性创伤”“这个家踏了、心崩溃了。一天清晨,我刚洗漱完,一位年轻的妈妈打带来电话,我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听这位妈妈的电话。电话里她谈到,她5岁的女儿被确诊新冠肺炎后,到医院隔离了,她只能每天2次通过玻璃窗户哭喊着给女儿加油,女儿喜欢吃的零食都是通过医生带给女儿的。这位妈妈不停地和女儿说:宝宝乖听话,在里面乖乖听医生的话,爸爸妈妈等着你回来。” 女儿嘶声裂肺地哭喊着妈妈,妈妈却没有办法抱抱女儿。那种强烈的无助、无力感和难以诉说的伤痛触动了我。怎么可以让一个5岁的孩子和妈妈分离呢?这位妈妈的心至今崩溃着。心理学称这种情形称为替代性创伤。从电话接通那一刻,这位妈妈一直在哭诉着说,她说需要老师的帮助。我静静倾听着、陪伴着大约15分钟时间。待这位妈妈稍微平静下来时,我对她说感谢您的对我的信任,把憋在心里的话告诉我,我也是一位妈妈,我感受到你的痛苦。我问这位妈妈:你现在是一个人在家里吗?赶紧喝一杯热开水,稳稳情绪。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宝宝在住院期间有医生和护士贴心照顾,妈妈应该放心。妈妈现在要做的是保护好自己,有规律地生活,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加营养,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可以在家里绘绘画、听听轻音乐,通过舒缓情绪来转移注意力。等孩子出院,可以和孩子一起到武汉大学校园内欣赏美丽的樱花。经过沟通, 这位妈妈的情绪才逐渐稳定下来。短短30分钟的谈话,让同样为人母的我也难受不已。替代性创伤出现了,心理耗竭了,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崩溃。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亲身经历,为什么还会受伤呢?因为人有血有肉,有内心的美好和善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就是我们有“共情的能力”,在我看来,它来源于儒家的核心理念——“仁”。

隔离者的忧伤和孤独

春节以来,很多人被迫跟亲人分隔两地,甚至一个人过节。 被限定行动的隔离,是非同寻常的。隔离导致的孤独和无助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从未体验过。而在密闭空间下,这种孤独和无助感会被放大。

 

广东一县级市的肖女士,今年30岁。她说:我在119日和武汉的朋友到日本旅游了7天,去了人很多的地方,回来已经15天了,也隔离了15天。从回来的第二天开始,虽然没有发烧,但我有咳嗽、乏力、不想吃东西等症状,真担心是新冠肺炎。到医院照CT,没有检测核酸。医生说不是新冠肺炎,开了头孢和其他消炎药,吃了几次也没有什么效果。我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妈妈煮好饭送进来,结果妈妈也感染了。我带妈妈去医院,看诊的是不同的医生,开的是同样的药,妈妈有所好转。我4个月大的孩子也感染了,有咳嗽、发烧症状,吃药后拉肚子厉害,医生说是正常的。家里还有哥哥和哥哥4岁的孩子,我让他们赶快到外面去隔离,生怕他们都感染了。我每天吃不好,睡不着,焦虑和无助感非常强烈,如果是新冠肺炎,我们一家人怎么办?

我认真倾听了肖女士的诉说,感觉到了她的情绪波动,仔细分析了她们的病情变化,觉察到了她们三代人服药后的症状改善。同时,我帮助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告诉她现在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应该按时服药,保障充足的睡眠,多观察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我说:“要放好心态,不盲目恐慌,恐慌也没有用,放平心态,理智积极面对。”

30分钟虽然短暂,但通过运用有效的“心理急救”方法,我为求助者缓解了心理压力,减少了求助者的心理创伤;引导求助者自助和建立重助的能力,缓解求助者主观的痛苦,重新获得安全感。

28日到现在,我已经辅导了38位求助者。从我多次参与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经验来看,灾后心理问题的高峰期一般发生在灾后3个月左右。目前,有4.2万人在湖北参加救援工作,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辅导,部分人还需要药物和物理治疗。及时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希望他们早日回到简单生活中,和家人团聚。

作为德阳市的一名致公党员,一位心理援助工作者,参与了这次心理援助,我深深感到“站在同一片蓝天下,没有哪一处伤痛与自己无关,正如没有哪一缕阳光不曾照到每个人身上一样。”在这场特殊的抗疫战里,我惋惜、痛心、愤怒,但也记住了许多感动、温暖的时刻。与此同时,我仿佛看见风雨后的阳光下,春天芳华依然。

多少苦难我们都已经战胜,希望就在前方。我们有强大的国家,有全体致公党员。我们的心一直在一起。

 


标签:疫情防控
相关内容